党建工作 | 校庆征文(八)我和开大的故事

时间:2020-10-12浏览:1261

 “相约咱开大,有情就牵手,牵手一辈子。”与开大的故事,缘起2000年初,我和先生的那场谈恋爱开始。一个从门外看开大的我,一个从外表看未来的他,起初就是一个错误。

开大的前身是电视大学,在世人的眼中,他没法和上海名牌大学比。没有大气的门头,没有过硬的学历,如他没有高大的个头,帅气的外表。我就这样与开大失之交臂,与他就此分手。我去参加成人教育自学考,而他则报名开大浦东校区进修他的本专业。8年的自学考,太考验一个人的耐力,总算有了一张自认为过硬的大专文凭,这张文凭似乎为开大而准备的。自考那段枯燥的日子除了工作学习,已放弃了自己爱好和追求,甚至没机会谈人生大事。家人着急,又把他介绍给我。算了,既然嫁不掉就凑合着了解吧。真正相处时,他又在进修本科会计。有一个地方,能让他去努力学习是件好事。

当我经历结婚、生子、创业,当孩子教育出现问题,创业进入低谷,何去何从之时,一个国学群分享了开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分享“开大人文学院老师非常有资历,特别是鲍鹏山老师、杨敏老师......”无知的我都没听过这几位老师大名,网上一查资料莫名的敬意感油然而生,毫不犹疑地报名,成为我们开大2018春汉语言文学本科一名在读大学生。

第一堂课《论语》,第一位重量级老师鲍鹏山。那是圆桌式课程,我在老师最右边入座。学生是最怕和老师近距离交流,心里没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初中课程便有,却是脑补了我对《论语》的正解。鲍老师让我们提问,他说在浦江学堂有个小学生问道:“《论语》为什么叫《论语》?”成年人已忘却了思考,只有一味地接受。鲍老师要求我们自己回去看书,课堂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学,重启我们思考的大脑。《论语》的智慧让我们检验自己、检验他人。正如学而篇第一章,检验自己学东西,能不能够学到让自己感到喜悦?通读后,自然会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拿来检验,这个检验是可以提升自己的智慧。故我不再以苛刻要求女儿做这学那,而是去积极引导和欣赏目光,担心自己狭隘的格局限制了孩子的天性与自我发展。有一回,上课的路上下班晚高峰遇见暴雨,鲍老师在群里问还有哪位同学在来的路上?不要着急,我们等你来了再上课......原来鲍老师也有温暖的一面呀,真幸福!

最念想的是杨敏老师的课,因为有茶。一壶普洱,浸润心田。我们有时放肆,课上会带来点心、水果,茶的最佳搭档。柑橘成熟的季节,我会带上家乡最新鲜的分享给老师、同学们。杨老师用手机从不同角度拍摄,呈现更有意境的画面。几只随意摆放的橘子,是杨老师的构思。而此时我无暇去品那橘子,想着老师的那句话“随意摆放”。是啊,过往的日子活得太一本正经,看上去规规矩矩、有条不紊,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压给对方,扼杀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像诗一样美的杨老师,把《心理年龄与成长智慧》这门课分享得如此用心。让我对家庭、对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慢慢调节自己,不会只看一个人的缺点而是学会接受。白天事再多再烦恼,一到我们开大上课,什么烦心事都忘却了。华灯初上,下课已是晚上9点,仰头望着高耸的教学大楼,有几间教室依旧亮着灯.....这不就是我们心中的灯塔吗?今年疫情,更拉近师生的距离。老师也在尝试用新的教学方式,然而受益多的是我们,换一个空间去感受文学的魅力,再次重温《诗经》、《杜甫》以及精彩影评。杨老师告诉我们,学习国学经典,阅读古人智慧,是为了观照自己。每个学习的夜晚,从岛上驾车来开大,多数人不理解,嘿嘿,自得其乐啦!

至此我们开大六十周年校庆,恰逢我的本科毕业季。面对毕业大论文无从下笔,感谢我的论文导师骆自强先生的指导,启发你去思考,引导我站在更高点去阐述论文。与其说完成一篇万字论文,不如说我对国学文化的传播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正面的认识,甚至对人生会多方位的思考,不断地寻找自己人生的平衡点。

校园里钟灵毓秀,教室里通儒达士。

祝福我们的开大六十周年,生日快乐!与您再续缘.....

作者:2018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赵圣霞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