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 校庆征文(十三)我报道了上海开放大学筹建的消息

时间:2020-10-29浏览:17

作为记者,机缘巧合我第一个报道了上海开放大学筹建的消息,也曾心心念念到这个离家最近的单位来工作。没想到多年后,我幸运地实现了梦想,成为上海开放大学的一名教师,起承转合,用实际行动见证着建校60周年的历史时刻。

2010年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开局,当时作为解放日报记者,我参与了不少重大题材的报道,但跟上海开放大学的筹建结缘,确实有点阴差阳错。

2010年4月16日,市教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上海开放大学筹建。本来这是另外一个记者负责的条线,但当天他有事我临时顶班去了。记得那时国家开放大学还没有成立,其他省市的开放大学也没有挂牌,上海开放大学筹建应该是接轨国际终身教育的首创之举。但此时发布筹建的消息,一来没有明确的新闻事件做由头,二来怕国家广播电视大学和教育部有想法。但如果不发布,又担心错失了首发先机。

因此,这篇普通的消息,我斟酌再三,写得很用心,回避了很多敏感的东西。同时,稿件位置处理的也不大不小:既保证公开传播效应,又避免成为爆炸性新闻。巧合的是,筹建时任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王宏后来成了上海开放大学的副校长。

因为筹建报道,我自此跟上海开放大学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后来上海老年大学首创学历培训班,是跟上海开放大学合办的;上海老年大学开出东南西北中几所分校,背靠的也是上海开放大学。我陆续写了几篇报道。

作为市教委直属的高校,上海开放大学国际会议中心经常承接市教委大大小小的会,我也经常到这里采访。学校离我家只有3公里,地缘的接近,让我对这里充满了羡慕。解放日报社一度从汉口路搬迁到莘庄;而当时上海教育电视台记者华晔家住在莘庄,要到大连路上班。我俩上下班都要对穿城市对角线,经常开玩笑说,要是能互换单位就好了。

随着作教育记者的年头增加,我对教育的感情也越来越深。2013年,我考取了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成为解放日报史上第1位教育学博士。

学习越深入我越陷入了专家型记者“专家”与“记者”的矛盾中,于是开始慢慢转型。2014年从解放日报跳槽到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所,2017年生好二胎后准备复出时,恰巧上海开放大学教育专业招聘教师,我幸运地被录取,终于实现了骑自行车上班的自由。

从记者到作者再到学者,身份转型带来的专业挑战提供了成长的动力,学校开放包容的平台引领我成长。

科研、教学、社会服务、资源建设……开放教育三教融通,我前些年走遍上海各大中小学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采访过与教育有关的三教九流,积淀的人脉、资源、案例等与上海开放大学开放办教育、有教无类的教育目标要求完全契合。学校、学院和学前教育团队都提供了开放的态度与平台,推动我在学科建设中转型发展。

人文学院前任院长杨敏包容了半路出家的我,大力推动与国交学院、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合作举办了“儿童发展与青春期家庭教育国际研讨会”,首创学院举办国际研讨会之先河。现任院长张志京大力拓展合作办学,2019年10月学院成功协办了“中澳合作0-3岁婴幼儿早期养育交流论坛”,我参与策划并主持了主论坛。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团队孙传远、董丽敏、张轶斌等同仁帮扶和支持,引领我在专业领域进步。

记得2019年初,袁校长召集教师座谈会,我作为人文学院的代表参加。当时我提出自己的思考:开放大学教师的专业要求到底是什么?与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有何不同? 

在科研角色方面,开放大学教师要错位竞争,在边缘交叉的平台上创新。在这种思路下,我融合成人教育、在线教育、教师教育等专业背景,成功申报了《教育供给侧改革下的学前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和《成人教育背景下的家庭教育专业建设研究》两个课题,并参加了疫情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海在线教育学前教育版块报告的撰写。

在课程建设方面,开放大学的教师不仅要率先探索在线课程建设,而且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将优质师资与课程引入开放教育体系。目前在家庭教育课程方面我们正进行学历与非学历课程、教材融通建设的探索。

教学方面,开放大学教师率先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我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与技能用于直播教学,变公开课为脱口秀,提高教学效能。

社会服务方面,在校领导支持下推进学历和非学历、市民学习平台融通,满足社会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与家庭教育旺盛的发展需求。在人文学院领导的支持下,非学历培训部王松华部长、姚爱芳副部长邀请我试水上海家长学校在线课堂, 4月26日的直播吸引了5万多名观众收看。老东家解放日报•上海观察第一时间进行报道,我从记者变成了被报道者,内心激动无以言表。

从解放日报到上海开大,从记者写报道到教师被报道,从“教育圈外”到“教育外圈”再到“教育内圈”,我与上海开放大学结缘转眼已十年。做中学,伴随着上开学前教育新本科重点学科的建设,参与并推动家庭教育专业的成长与发展,与家庭教育专业共同成长。在开放教育打造一流学科、打造一流教育的历程中,从记录者到亲历者,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何其幸运! 

作者:人文学院李爱铭博士


返回原图
/